文章分類Article

成癮,是自做自受,還是撫慰傷痛的方式?

成癮,是自做自受,還是撫慰傷痛的方式?

-談談停不了的誘惑:手機、酒精、藥物,以及那些停不下來的購物行為-
 
這個字,似乎有著負面跟貶抑,例如,有問題的、次等的、邊緣的、病態的。因此,讓我們很難好好去認識與思考這件事情,也讓有著各種「依賴/癮」傾向的人,很難得到理解,以及真正的幫助。

 

道德觀點
疾病觀點
自我調適觀點
看待成癮的不同觀點

 

道德觀點
認為成癮者是因為其意志薄弱、性格惡劣所致。戒治的目標就是要強化道德意識,主張採取嚴厲、強迫的懲罰方式,才能達到上述之戒治目的。
 
疾病觀點
現今,在毒品或酒精的成癮上,醫界普遍接受此為「可被治療」的疾病。並將成癮定義為一種慢性的、易復發的大腦疾病,特點是無視有害的後果,強迫地尋找和使用藥物。
 
自我調適觀點
在該觀點中,跳脫過去「成癮者是道德有瑕疵的、成癮者是有病的,需要被關起來」的想法,認為不論甚麼樣的成癮行為,都是因為這些行為,可以讓人暫時逃避痛苦、隔絕現實、麻痺情緒,或是感受到活著、快樂的感覺,即使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,但至少讓人還能夠繼續活下去。
(這也會是多數心理師採取的觀點與介入的方式唷!)

 

我們可能會對哪些事物成癮?

摸得到的
酒精、菸草、檳榔、藥物(合法/非法)
 
摸不到的
網路、性、購物行為...
 

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過度依賴/成癮了

關於是否涉及過度依賴或濫用,針對不同物質,精神科醫師會有不同的診斷準則,不同的物質/非物質,在醫學上有不同的診斷準則
不過大致而言,可能會有以下幾種狀況,
包含:
•花費大量時間或金錢在取得該刺激的滿足
•如果想要但不能得到,會有煩躁、不安、生氣等情緒
•一想到該刺激,就會立刻想要滿足,對該刺激有強烈的渴望
•心裡會想要努力減少使用,但行動上總難以控制

 

此外,也可以從一些生活面項留意到,是否這樣的依賴行為,對生活層面造成影響
無法維持角色/責任
明明知道不好,卻不太能停下來
因為該行為持續付出一些代價

 

這樣子的依賴,其實有一些功能

情緒調節功能
心理需求滿足的功能
迴避衝突的功能

 

怎麼知道我的成癮/依賴,是提供我哪些功能呢

•發生什麼事情、或者哪些時間點,我會特別想到這些東西?
•在使用這些物質/非物質的時候,我的感覺又是什麼?
•使用這些刺激時,可以幫助我面對生活的哪些難題?
 
不過,當詢問自己這些問題時,會大量面對到「自己的感受」,但是,很多有依賴傾向的人,「感覺」通常被壓抑許久,要面對這些問題並不是容易的,這也就是為什麼需要心理師的協助,由專業的人士,陪伴你去面對隱藏許久的感受。

 

覺得太抽象嗎?換個例子說!

如果詢問有過量飲酒或酒精依賴的人,你為什麼喝酒呢?
很少人會跟你說「因為酒好喝。」
通常都是說「喝酒紓壓啊!」
詢問花大量時間玩手遊的人,為什麼玩遊戲?
大部分的人可能也不會說「因為很好玩」,而是「很無聊啊、生活很悶啊,至少遊戲可以打發時間」
 
也就是說,酒精、抽菸、網路、購物等行為,真正的功能,
常常並非來自這件事情本身非常吸引人,而是在使用這些物質時,
可以提供我們一些「在生活中不易取得的感受」,
例如紓壓、排除無聊的感覺,或暫時的愉悅。
 
並不是使用這些東西不好,而是如果我們大量依賴這些方式來獲得滿足,
很有可能就會喪失自身的調節能力,也阻礙了自身潛力有更好的發展。

 

為什麼這些能力的發展會遇到限制?

依附關係
早期不穩定的親子關係,可能會影響一個人辨識、了解、調節自身情緒的能力,而漸漸的發展出對自身有害的適應方式。
 
重大失落/挫敗經驗
若在生命中曾經發生較嚴重、強烈的事件,且沒被適當的照顧與處理,有可能就會發展出其他「立即、快速」的適應方式,來面對這些生命裡的困難,如:用喝酒來麻痺情緒、玩手遊來轉移低落。
 
成長經驗
成長過程中,若缺乏成熟的大人,協助我們發展健康的、面對困難的方式,就只能孤單的獨自摸索、尋找,如果剛好遇上了這些成癮物質,很可能一拍即合的養成了這些習慣。
 
如果看得更廣一點,或者是留意一些小細節:
這些對特定刺激有依賴傾向的人,
通常很難真正的與身邊的人建立「品質好」的關係
 
為什麼我們會習慣依賴這些物品或物質,
而不是去真正的依賴一個人、跟一個人建立關係呢?
 

其實,了解成癮的行為的過程,

正是通往了解自己的一條路...

 
在心理諮商中,
我們會如何來看待依賴或成癮行為呢?
 
心理師最關注的不是這些行為,
而是這些行為提供的功能,
與反映的心理狀態。

 

可能會思考一些問題
•這樣的行為持續多久了?
•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?那時候發生了什麼事嗎?
•在那件事情之前,以前的生活經驗如何?
•過去都用什麼方式面對困難?
•使用/依賴此物質時,帶給你哪些正向的感受?
•使用/依賴此物質時,暫時解決了什麼問題?
•在日常生活中,是否有自己面對的情緒/感受?

 

看到這邊,你可能會覺得「這些問題我從來沒想過,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感覺、有什麼需要、或是有哪些困難」,也有可能是「原來可以這樣想,不過知道了又能如何?」
這也就是心理諮商需要存在,以及可以提供幫助的地方。
在心理諮商中,心理師將協助您拓展對自己的認識,
並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,發展更佳的適應策略。
 
「在是非對錯的想法以外,還有一片原野,我會在那裡和你相遇」
-薩古魯 Sadhguru

 

TOP